091212專訪2(內文)

【 專訪 】


蛻變鳳凰陳宏銘 出國際建築首獎


將人生經驗 投射於作品


【記者陳依萱專訪】「設計可被使用的物品,遠比創作靜止不動的藝術品來得有意思!」說著這話的建築系講師陳宏銘,渾身燃燒對建築的自信與熱誠。日前與建築系校友李振嘉一同以「樓梯間的休憩裝置」,奪得美國Form-Z全球聯合學習計畫(Form-Z Joint Study Program)數位製造類首獎的他,舉手投足間毫無驕氣,臉上不時漾著幾抹微笑,不經意間透著他經歷社會洗練後所表現出的沉穩。



 「我是家中的獨子,父親秉持嚴格的教育方式,國小時就要求我學會換燈泡、修電器。」與螺絲起子共處的童年時光,不但訓練出陳宏銘獨立的本性,喜愛將電器整修成玩具的他,更挖掘出與生俱來的設計天分,為往後製作模型的設計課程奠下基礎。對陳宏銘而言,建築是結合設計與創意的成品,他利用聯考那年的暑假,走訪各大校的建築系,深受淡江自由、創意十足的氛圍吸引,「剛踏入淡江的建築系館,我便由散落在各個角落的學生作品,感受到一股活躍的生命力,於是決定在此落下行腳!」



 其實,沉穩內斂的陳宏銘也曾有血氣方剛的年少輕狂時期。由於懷抱滿腹理想,甫入淡江,他迫不及待地想由繁忙的設計課程中,釋放源源不絕的創造力及美感,當創作被批評自然很不是滋味,常與老師意見相左,但事後才知道這是必經過程,老師藉由提醒缺失的方法,訓練學生的抗壓性。



 家中培養出來的獨立性,使得他大二時便開始至校外的建築事務所兼職,對社會汲汲於功利的氛圍感到失望。「長時間待在商業化的環境,要學著與市場妥協,我開始對將來充滿疑惑,覺得自己的力量相當微小。」於是他迫切想為自己的失落尋求解答,開始嘗試各種不同的領域的工作,從速食店員、服務生、餐廳廚師到吧檯調酒師,接二連三地更換。



 系上副教授陳珍誠的出現,彷彿是陳宏銘生命中的明燈,看見大四的他汲汲於工作而未能兼顧學業,陳珍誠不禁憂心忡忡。「經過深談,老師能理解我當時的感受,他告訴我要好好充實自己的專業能力,準備好再出社會,擁有的空間會更大。」此後,他回歸校園,將重心投入課業,思路更為明晰,對設計也有了更深層的思考,「我告訴自己拚命學習,能力越強所遭遇的挫折自然也會隨之減少。」



 而後他一路過關斬將,考取淡江建築系碩士、土木系建築組博士,「人生中的每段經歷,都將內化為自己的本質,再投射於作品,我當初所擁有的體悟,都將歸結到建築之上,成為設計最深厚的背景。」歷經幻化的陳宏銘,現在總有能力將逆境化為力量,如今他性格趨於穩重,步履也益加堅定,對人生頗有體悟的他,將建築視為表現經歷的結晶,時常利用夜半無人時,隻身躺在網球場上,一面觀星一面與自己對話,「樓梯間的休憩裝置」所擁有模擬森林的自然形態,也是由數次對自己的提問與回答之中悄然成形。



 問起合作夥伴,陳宏銘嘴角上揚,充滿喜感的李振嘉,總有辦法軟化陳宏銘性格中堅硬的部分,兩人合作起來默契絕佳,輕鬆愉快的氣氛也吸引許多建築系學弟妹前來幫忙,「大家總是在笑鬧之間合作構築『樓梯間的休憩裝置』,夜半三更時,我和李振嘉熬夜在寂靜的樓梯間修正建材角度、嵌合處等錯誤。」



 歷時2個多月的努力,陳宏銘終於將自己的想法具象為工館轉角間,盎然綻放的生機,其中的蜿蜒曲折卻向上延伸的枝枒,宛若這幾年來自身經歷的寫照。土木四蔡鴻祥表示:「每當坐在這裡望見窗外的來往的人潮,思緒彷彿隨著椅背的枝枒穿梭延展,這裡也是與朋友聊天交流的好地方,以往不曾多停留的地方,竟被作品賦予新的休憩功能!」



 如今擔任講師的陳宏銘,不僅是良師,也是益友,以往的經歷讓他更為了解建築系同學的內心的轉折,「我想為學生帶來正向的思考,並希望他們以『玩』建築的方式,激發自己的興趣。」建築二李晨維說:「當熬夜製作建築作品覺得很苦悶時,就會找陳老師談心,他會以自身經驗來激勵我們,相處起來也很輕鬆。」陳珍誠說:「陳宏銘在校的這段日子幫了建築系不少忙,以往比較愛玩的他,現在性格安定,無論以後出社會或繼續待在教育界,我祝福他將來能夠繼續朝夢想前進,發揮所長。」



 「我很幸運,遇到許多貴人,尤其感謝指導老師陳珍誠,他將我帶回校園,讓我有機會重新規劃人生道路。」問他如何回饋那些曾經對他有所啟發的人?陳宏銘雙手扣於胸前,深深思索後抬頭,眼神沉靜而堅定:「多為別人著想,認真看待每件事,把自己做好,就是對這些人的最好的回饋。」





(淡江時報第 771 期 2009-12-14)

0 Responses to “091212專訪2(內文)”:

Leave a comment